中国童话》
书名:
《中国童话》
描述:
目前有现货供应
作者:
汉声
定价:
1620.00
限量:
160
剩余量:
15
出版社:
台湾汉声
出版时间:
1981/12/12
装帧:
精装
简介:

    首先需要提醒的是,请各位谨慎下单,理由如下:
    一,该书每套原价台币9936元,汉声给我们的价格是每套人民币1620元,但依然价格很高。
    二,该书为竖排繁体中文,且为台湾通用的旧式注音方式,对大陆小朋友来说,肯定有阅读障碍。除非您想让自己的孩子也领略一下繁体中文的样子。
    三,汉声目前已有出版简体中文版的计划,大概一两年后即可实施,所以除非您的孩子正在合适阅读的年龄,否则尽可以多等些时日。

    以上是不下单的理由,如果您依然说服不了自己,心痒难耐,则请阅读下面文字:
汉声《中国童话》,初版于1982年,本店销售的,是2009年的第二十四刷。
二十多年来,这套书在台湾销售了三十万套,有一些读者给汉声写信:“这套故事书是我母亲买给我们孩子中最喜欢的,也陪伴了我们接近有二十年,在其它故事书都丢掉之后,这一套我们还是舍不得,因为他是可以给下一代继续阅读的好套书”;“这套书在二十几年前我不到十岁时,父亲就买给我看了……现在我结婚生子了,对父亲在当年花了不少钱买这套书给我觉得好感动,会想再买来给我的小孩看,真的很值得”……
这套书的官方介绍如下:
汉声编辑群耗时多年,广泛采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将之整理、归类、改写、编辑出这套适合现代儿童阅读的故事──“中国童话”。“中国童话”全套十二册,配合农历岁时,从年头到年尾,每天一个故事。以中国农历的节气为引,一路发展出节令掌故、历史及伟人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甚至包括科学、地理、宗教等故事,利用各类故事交替穿插的手法,期望孩子们在逐日读完一年份的故事之后,不仅扎下传统文化的根基,更在潜移默化中心胸开阔,目光远大。
每一个故事都经过严格的资料筛选,在不失去原有主题和趣味的状态下,改写成为完整、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故事。在编写的过程中,汉声编辑会先互相以口述方式研究故事的语气、结构,写出初稿;再经过两、三次的修改和润色,最后才完成定稿。所以中国童话里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口语易读,却又不失文字的韵味。
良好的图像,能更快地引领孩子进入故事殿堂。汉声从收藏多年的民俗美术材料中取经,运用传统年画、皮影、刺绣、剪纸、壁画、雕塑石刻等技法,以毛笔、宣纸细细描绘,将故事中最精采的部分化为一幅幅鲜活灵动,具有传统风味的图画,希望孩子能在阅读精采故事之际,同时体会传统、非西方式的美感。
每一篇故事后附有“给妈妈的话”,内容包括故事的诠释、背景知识,甚至是插画风格的介绍,让家长在和孩子分享故事的同时,进一步带出故事的教育意义;并藉由陪孩子听故事、聊故事的过程,分享沟通彼此的想法感受,让这段“故事时间”成为亲子之间最亲密温馨的时光。

    我找到了一篇文章,是二十八年前《中国童话》出版之际,主创人员的访谈。

《中国人没有童话吗?》


本文节录自“中国人没有童话吗?”一文,原刊于台湾《联合月刊》1981年12月号。
五位受访者分别为:
郭立诚,民俗学家,汉声杂志社编辑顾问
黄永松,汉声杂志社发行人
姚孟嘉,汉声杂志社社长
吴美云,汉声杂志社总编辑
奚淞,汉声杂志社执行编辑、画家

健全·进取·有趣

问:请您谈谈“中国童话”取才的基本原则
郭立诚: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健全、进取和有趣。所谓健全就是无害、无毒素的意思。孩童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污染”他们纯稚的心灵。
我常把自己比做“台北卖故事的人”。我有那么多的故事,是因为我读了不少笔记小说的缘故。比方,济公传、包公案、水浒传这些演义小说的来龙去脉,我都瞭如指掌,套句俗话,我会追踪故事的老家。
我研究民俗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从前我跟一位法国汉学院的老师学过治学方法,受益匪浅。今日的年轻人在研究中国古籍上,就很缺乏前人那种耐心和毅力。坊间的儿童读物由于常识不足,粗制滥造的结果,必然会使孩童蒙受其害。电视剧也因为不重考据,所以常有张冠李戴、时空倒错的现象。我们出这套书是要向社会负责的,态度自然谨慎得多。
为了不使孩童读后会产生副作用,我们尽量减少迷信的色彩,多灌输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成长。
再好的一篇故事,如果读来无趣,也很难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我们取才的标准是要有趣味,使每篇故事读起来都能生动感人。
以上三点是我们出书的基本原则,凡是违反这三项基本原则的材料,我们一概不取。中国古籍浩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之所以从二十则故事中只选用一则故事,原因也就在此。

故事跟著节气走

问:可否谈谈这套丛书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黄永松:这套丛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岁时为主流,换言之以阴历节气为主,春夏秋冬,一天一则,将所有故事贯穿起来,可以呈现出往日农业社会的独特风貌。
问:以阴历节气为主,有哪些优点?
姚孟嘉: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与节气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童话故事跟著岁时走,等于把农业社会的一套生活方式都提到了,这可以让孩童体会出整个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使大人与小孩、古代与现代都能结合在一起,而无隔阂。孩子天天听母亲讲故事,更可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黄永松:我们原先打算以阳历为准,但考虑再三,还是采用阴历,跟著节气走。当然,采用阴历也有不少的缺点,但与阳历相比,阴历的优点较多,所以我们决定采用阴历。比方,大人突然讲一个灯猴的故事给小孩听,小孩是不爱听的。然而,大人如果在除夕当天讲这个与节气有关的故事,小孩子也许就比较爱听些。
另外一点,在固定的节日里,电视与广播电台都会播报一些与节日有关的节目,这可以提高小孩子的兴趣,父母也可趁机把节日的来源说给小孩听。
奚淞:以岁时为主干,每一位民族英雄或伟人的出生日,都可有一篇精采的故事。其余的空隙,我们再加上一些各省的民间故事、传奇、历史故事或有名的典故,可使儿童对历史发生兴趣。
吴美云:除了神话、民间故事外,我觉得我们这套丛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它包含了科技的故事。比方,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太阳有多高、长城、运河等等,都可反映我国古代的科技水准。

中国人没有童话吗?

问:请你谈谈“童话”的定义。
黄永松:“童话”是个外来语,西方人认为童话就是讲给儿童听的神话故事。但我们出的这套“中国童话”,不止有神话、传说,而且还有历史、科技故事。所以,我们采取的童话定义是广义的。严格说起来,我们这套丛书应该叫做“中国儿童故事”才对。只是“童话”二字既精简又容易上口,所以我们还是沿用“童话”二字。
奚淞:提到“童话”,使我想起多年前我曾看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说我们中国人没有童话,言下之义,好像中国小孩都很可怜,没有故事可听。
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中国除文字教育外,还有一种口传教育,比方阿公阿婆在院子里讲故事给小孩听,就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中国怎么会没有童话呢?
有位人类学家说过:文化可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两种型态。所谓大传统指的就是正规教育,而小传统指的就是口传教育。小传统有时比大传统更容易深植人心,因此,文化的小传统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我们中国人像一盘散沙,其实中国人背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也就是小传统,在默默的把中国人结合在一起。
记得有一位朋友在参加亚洲儿童文学会议时,座中也有人指出国内目前极端缺乏具有中国色彩的儿童故事及插图。我想,中国传统故事及民间美术都是很丰富的。只是缺少人好好把它整理成儿童故事及插图罢了。
黄永松:奚淞这段话,也使我想起一件事。我们社里有位大姊姊正在改写神话故事,有一天她的同学问她最近在忙些什么,她就说她在写神话故事,谁知她那位同学却大吃一惊说:“什么?我们中国也有神话?不是希腊罗马才有神话吗?”
奚淞: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中国不但有神话,而且神话力量之雄厚绝不逊于希腊神话,同时中国神话还有中国神话自己的独特风格。

成立写作训练班

问:请您谈谈“中国童话”的文字编辑过程。
奚淞:首先要搜集相关的资料。
我们不但到旧书摊里去收购散逸的古籍,也从北大、中山大学在民国二十几年所做的全国民间故事采集中吸取“营养”。此外,大陆和台湾在民国三十几年所做的神话研究,也给了我们不少的“灵感”。
资料搜集齐全之后,接著就是阅读的工作。资料汗牛充栋,我们阅读它,等于是在做披沙沥金,去芜存菁的工作。
取材完毕,下来就是改写工作。为了使改写工作能顺利进行,我们招考了一批大专程度的女学生,成立了一个小小的训练班,经常请人来讲解有关儿童文学的问题。
我们的训练方式是:
一、彼此讲故事给对方听,不准看资料。就像大姊姊说故事给小弟弟、小妹妹听一样。
二、一个编辑讲,另一个编辑则一面听一面写下来。
一个小故事要用二千字来表达,看似朴实无华,其中却有无数的技巧。她们有时要写上三、四遍,才算定稿。
虽然改写文章是桩苦事,可是,她们却能耐下心来,从事这件有意义的工作。
后来,她们更是自动自发,分成几个小组,彼此讨论,集思广益,就像民间故事的形成一样,你加一点,我加一点,越到后来越是精采。
她们之中也有国文系毕业的。但是,儿童文学在用字、笔法上都受到了限制。即使国文程度再好的学生,她写的文章也不一定适合儿童阅读。
写给儿童看的文章,成语和赘词要尽量少用。
我觉得大人写儿童文学最常见的两个毛病就是:要嘛太深,要嘛就牙牙学语。其实儿童并不喜欢大人牙牙学语,他们要看的是真正够文字水准的东西。
改写完毕,最后一关就是念给小孩子听。黄永松念给他的小孩听,姚孟嘉念给他的小孩听,吴美云也念给她的小孩听。
因为写是一回事,听又是一回事,只有在小孩子听后觉得好的文章,才算是好的儿童文学。
他们一面念给小孩听,一面观察小孩的反应,如果小孩显得不耐烦或是觉得故事太长,那就得重新改写过,要是小孩子听后好兴奋,抓住书本不放,或跟大人讨论起文章的内容来,那么,这篇故事就算成功了。
要把大学毕业生“带到”能写顺手的儿童故事,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让小孩听了故事后能发生莫大的兴趣,这更不是一件容易事。
所幸,这两项困难,我们都一一克服了。

奠定民族风格的插画基础

问:请您再谈谈插画的编辑过程。
奚淞:我和黄永松、姚孟嘉三人都是学美术出身的。黄永松曾经对我说:我们不要用“插画”二字,换个名称好不好?我却觉得一来“插画”二字是约定成俗的用法,要改名没那么容易;二来插画的确有它的重要性。不管大人或小孩,他们看书时一定会先看图画(图像世界),透过图像才能进入文字世界。所以文字与插画是相辅相成,彼此启发的。对小孩来说,也许插画比文字还来的重要。
可是在国内,一般人对插画并不重视,以为插画就是配图,配图就是配角,影响所及,使许多大专美术科系的学生也视插画为雕虫小技,而不肯在插画上痛下工夫。
我曾经到法国去学美术。法国人的文化环境十分优美,法国人对视觉的要求也很高。法国的插画家无论画的是童话或海报,都是最好的视觉设计,法国的美术人才真的是能自由发挥的。
再看我们的邻国日本,单单用毛笔做插画的就有好几千人,不论是工笔、印染、泼墨和剪纸,无一不可变为他们的生活情趣。
反观台湾,有大量的美术人才,却未加以好好运用。至于有高品质效果、有民族风格的插画基础,更是薄弱不堪。
那么,我们要往何处去找寻具有民族风格的插画呢?事实上,我们可以运用的传统美术材料真是太丰富了,就拿处处都有的民间庙宇来说,只要你肯走进一座庙宇,里面就有十种不同的材料,可供十个人画出十种不同的插画来。民间美术、历代美术的成品,我们可发掘来作今日插画造型的材料真是多得用不完。
为使这套丛书的插画具有民族的风格,我们除参照汉声十年来所汇集的美术资料外,还从故宫、大英博物馆申请许多珍贵的幻灯片。另外,民间一些刺绣、剪纸和木刻,也是我们取材的对象。
“中国童话”每天一则故事,需要插画甚多,因此我们也仿照文字编辑,招考了一批对儿童插画有兴趣的大专美术科系学生,施以插画训练。
本来,如果有好的老师,我自己倒想拜师好好学习插画,现在学生没当成,反而和黄永松、姚孟嘉当起了老师,这是始料不及的。
插画训练班的学员也是经过考试才录用的。他们刚来的时候,插画基础很差,毫无民族风味,如今则个个都已出师了。
我想,在台湾办插画训练班,或许是国内的一次创举。他们如果能继续努力下去,将来都会是台湾最好的插画家。
他们被录用后,我们首先训练他们学看故事。换言之,要他们看出全篇故事中哪一点最有趣,也就是找出“活眼”,用插画表现出来。
他们画的插画不是凭空捏造的,都是有历史根据的。我们希望藉著插画,能为一些历史人物如介之推、或传说人物虎姑婆刻画出造型来,以供后人参考。
历代的服装、建筑多有不同之处,像傻女婿的故事,原来并不一定要画厅堂,我们特别加了厅堂作背景,目的是希望儿童能藉此认识当时的空间文化。
此外,像打铁铺的插画,我们也参考了清末画报、天工开物以及西洋文明史之类的书籍,务使每一插画皆有所本,皆有历史教育的意义。
就跟文字编辑一样,每张插画也都是先经过打稿,再仔细讨论后才定稿的。

 

童话01

全套精装十二册。

童话02

八开,与《读库》比一比大小。

童话02

前言。有一句话:“谨将祖先流传下来的故事,送给中国新生一代的孩童”。

童话04

特别提醒:全书竖排繁体,且为旧注音方式,对大陆小朋友来说,不能独立阅读,需要家长辅导。

童话05

童话06

童话07

童话08

童话09

童话10

童话11

童话12

童话13

部分内页。我个人的感觉是,这套书可以作为小孩子的美术临摹范本

::...
免责声明:
当前网页内容, 由 大妈 ZoomQuiet 使用工具: ScrapBook :: Firefox Extension 人工从互联网中收集并分享;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人对内容的有效性/合法性不承担任何强制性责任.
若有不妥, 欢迎评注提醒:

或是邮件反馈可也:
askdama[AT]googlegroups.com


订阅 substack 体验古早写作:


点击注册~> 获得 100$ 体验券: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关注公众号, 持续获得相关各种嗯哼:
zoomquiet


自怼圈/年度番新

DU22.4
关于 ~ DebugUself with DAMA ;-)
粤ICP备18025058号-1
公安备案号: 44049002000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