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慢学校发起了一个共读《人生十二法则》的活动,在第四周,迎来了输出活动。
输出活动的主持人是慧亮,他为大家设计了一个三十分钟快速输出的活动,流程很简单:参与者先提前确定自己的输出主题,然后集中在同一个时间上线,花三十分钟为这次的共读输出一篇文章,然后在互相评价和建议。
活动是八点开始的,简单的check-in后,我们就开始了集体快速书写。下面说说我的过程。
我在会前确定的主题是:如何面对难以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在这次共读活动一开始就确定要研究的主题,也为此积累了一些读书卡片并对问题进行了思考。
在快速输出开始后,我首先快速地搭建了文章的框架:
为什么?
问题的定义
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而后,我就往里面填充卡片。为什么部分,我在共读启动的时候已经做了思考和记录,直接粘贴过来。在文章的第二第三部分,我主要应用了其中一张卡片的思考,并在其中补充了三张卡片的内容。
这时候,时间大约过去了10-15分钟,但文章的模样已经搭出来了。接下来,我针对文章的主题补充了新的内容,进行了简单修饰,最后复制到石墨文档,并进行了简单的排版。
全程刚好三十分钟。
最后输出的文章共1500字,其中,在快速输出中新增的大约是500字。
整个过程,有很强的心流感和控制感。一开始只是对主题有大致的思考,总体还算碎片式,但三十分钟后,一篇粗糙的文章已经出来了,很有成就感。
一句话,很爽。
在复盘时,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次的三十分钟输出,你会怎么写这篇文章?
我马上意识到了,我肯定会写得更慢。例如,我可能会在搭建出文章的大体框架之后,就一部分一部分地写,这是一种“地面推进”策略,结实,但可能缓慢。
而在三十分钟输出中,我意识到我只有三十分钟的时间,于是便按三十分钟的容量来评估自己的“产能”,并由此规划目标和行动。我意识到,如果只有三十分钟,我的目标是能写出一篇结构相对清晰,但缺乏足够细节和实例的文章。
我发现这跟精益创业和敏捷开发的思维是一致的。敏捷开发中有一个策略:按时间定功能,而不是按功能订时间。传统的开发是按功能定时间,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功能冗余。而敏捷开发会以一个开发周期(通常是一周或两周)来确定需要开发的功能,在这样的时间限制下,只有最重要的功能才会优先开发。这为开发过程带来了聚焦和灵活性,开发者会对功能需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确定相对的重要性,同时,更短的开发周期意味着更快进行测试和验证,学习周期也会变得更短。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启发是:输出的质量跟准备的程度高度相关。快速输出中的2/3文字是从已有卡片中来的,而这些卡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在阅读的开始,就确定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和记录。所以,虽然输出只有三十分钟,但我的准备实际却花了数倍的时间。最后的三十分钟,更多是整合而非创作。
总结一下:
在一开始明确阅读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和记录;
用三十分钟快速整合已有知识,输出文章。
在未来的写作中也尝试使用这种敏捷思维,以半小时为单位进行书写,每次必须产出一个完整(但不完善)的作品。
例如,我这篇复盘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花了大约二十分钟。
另外,你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我的三十分钟快速输出作品
或是邮件反馈可也:
askdama[AT]googlegroups.com
订阅 substack 体验古早写作:
关注公众号, 持续获得相关各种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