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师方柏林:网课不是线下课堂的复制粘贴,是对原有教育理念的冲击
2020是病毒之年,也是网课之年。当线下教育在仓促之中大规模向线上转移时,人们似乎更怀念从前井然有序的校园生活,对虚拟课堂抱持着一种警惕性怀疑:长时间的屏幕授课让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这份“朝九晚五”工作变成了“996主播”,并且随时有直播“翻车”闹笑话的风险;家长作为学生的“贴身助理”也疲于在各式软件和任务中跳转;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鸿沟也愈发显著。 随着国内疫情渐趋稳定,许多地区将复课提上日程,网课学习似乎就要告一段落。然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尚有8.5亿(仅含全面停课国家数据)学生无法正常返学,网络教学仍是重要的应对手段,加之疫情的不确定性,线上学习或许会成为一种新常态,急需大量的投资建设。更重要的是,此次“停课不停学”表现出的焦头烂额与慌乱无措很难简单归因到技术不成熟和经验匮乏,学生自主性弱、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等问题都指向了教育观念中潜藏的弊病。 美国高校课程设计总监方柏林博士针对国内线上教育问题撰写的新书《网课十讲》即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藉此机会,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与他进行了一次连线,同他探讨了线上教育的理念、实践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自2005年离开美国雪城大学后,方柏林一直帮助老师设计课程,包括网络课程,他本人的教育学博士学位也通过远程修读获得。 课程设计师方柏林 方柏林认为,网课绝不是对线下课堂的复制粘贴,它不仅改变了授课方式,还冲击了原有的教育理念。新冠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个移动的靶子,社会中没有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以知识习得为目标的“打靶式”学习过于清晰和虚拟,无法应对现实的模糊和不确定性。网课为反思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最终目标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现行的教育系统缺乏对学生自制力的培养,而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此外,靠精美的课件与商业直播技巧吸引学生太过流于表面,对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回应当下的现实,帮助学生形成持久而旺盛的好奇心以及公民理应具备的信息甄别能力。从这点上看,线上教育虽然以虚拟的网络为基,但却是对现实极为热切的关照。 | |||
01
“世界是个移动的靶子”:
网课对既有教育观念的冲击
02
课件、“直升机家长”与“翻车”:
教育需要的是与现实联动的好奇心、
自我驱动以及相互宽容
03
“人在使用工具,工具也在改变着人”:
疫情结束之后,网课教育将走向何处?
方柏林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4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赵蕴娴,编辑:黄月,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