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时刻
导读:据心理学调查,在人们感到最恐惧的事情里,死亡排名第二,而“公开演讲”排名第一。本文作者将从新人首次演讲的准备全过程视角来分享一下,作为技术人,如何做好一场技术演讲。
上周末去深圳参加了GOPS大会,代表团队分享了弹性计算在SRE体系建设的一些探索和实践经验。虽然曾经多次给阿里内部的兄弟团队以及一些外部的客户做过类似分享,站在行业的大会上公开演讲还是第一次。
作为一个演讲新人,为了可以不丢人的把这场演讲做好,前后花了大概5天时间来准备,从选题、PPT制作、演讲稿编写、自我练习,内部试讲以及正式演讲前的各种准备,整个过程学到了一些知识,所以抽时间简单写写,希望可以对演讲新人有所帮助。
演讲前准备
精(花)美(里)绝(胡)伦(哨)的PPT
精心设计的装扮与动作
精心准备的梗
...
适合什么样的演讲风格?不用盲目学习别人,寻找自己感觉舒服的演讲风格,如果自己都觉得别扭,传达到观众效果自不必说。笔者在准备期间也看了大量的演讲视频,最后深深领悟到别人的闪亮之处是你学不来的。
在演讲方面的优势是什么?劣势又是什么?如何扬长避短?这里为什么不说补短而要避短呢,我觉得可以把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而又可以把劣势做到不那么致命,是一件性价比更高的事情。
观众群体分布,了解观众的群体分类,以及专业程度,比如这次参加GOPS大会分享SRE的主题确定后,我会先了解往年参加GOPS大会的都是哪些人员,是开发比例多还是运维比例多?是一二线公司比较多还是小公司比较多?诸如此类。
感兴趣的话题,在了解观众群体的基础下,可以接着深入分析了解一下不同分层的观众的关注点分别是什么?还是以笔者此次分享为例,在大概了解到参会者的公司分层以及角色占比后,我在演讲内容中会倾向性讲一些和观众息息相关的痛点,本质上还是为了和观众产生共情,同时可以以观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主题相关信息。
观众受益点,说白了就是大家看完你的演讲,可以收获到什么,比如笔者期望通过分享可以让大家了解研发团队如何自建SRE体系,以及建设SRE体系通常需要做哪些层次的事情等,这些就是观众的受益点。
PPT准备
字号一定不要超过5种,通常情况不要超过3种:
颜色不超过3种
不用刻意选择动画
选择一种字体
相同作用的文字或者图片,使用相同的格式
图片风格统一
PPT页数通常不超过30页,核心内容页不超过20页
每页文字内容少于篇幅1/2
PPT永远不是重点,内容才是!
不要过度雕饰PPT
演讲稿准备
开场部分(5分钟),通常介绍who-what-why,介绍我是谁,我要讲什么,以及承上启下讲述正文背景。
正文部分(20-25分钟),正文干货部分,介绍演讲主题核心内容。
回顾部分(2分钟),演讲内容回顾,划重点。
演讲本身是基于PPT的,针对每页PPT写下针对当前页的演讲内容,是一种自然的组织方式。
演讲者注释可以反过来帮你review PPT的组织思路,提前发现设计不好地方。
好的开场非常重要,有利于缓解甚至消除演讲者的紧张情绪。笔者演讲的前五分钟是脱稿背下来的,事实证明,前五分钟不出问题,上台后紧张情绪是会瞬间消除的。
前五分钟通常是自我介绍以及演讲主题的的整体介绍,观众的关注度是相对比较高的。
个人介绍,介绍自己的个人阅历,主要讲清楚为什么你有资格讲这个topic,另外也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演讲主题介绍,介绍一下演讲的outline,让观众从整体上对演讲内容有一个轮廓,这个非常有必要。
观众受益点介绍,直接告诉观众,这次演讲可以帮助他收获什么?这个通常是观众最关注的,不然干嘛要花钱、花时间听你吹牛?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阿里云弹性计算的研发,很高兴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交流过去弹性计算建设SRE体系的一些经验。(寒暄一下)
在开始正式分享之前,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在阿里大概七年的时间,一直从事DevOps平台以及云计算相关的研发工作,负责过集团的变更管控、StarAgent等基础运维自动化平台,同时也主导了弹性计算SRE体系的落地。(自我介绍)
今天我分享的Topic是《大型研发团队SRE探索与实践》,主要介绍的是弹性计算团队在SRE体系建设上的一些思考和落地实践(讲什么)。
期望通过这次分享交流,可以帮助大家可以了解到如何在一个研发团队内从0-1落地SRE体系来解决稳定性问题,以及建设SRE体系,通常需要关注哪些层面事情。(观众受益点)
内容要起承转合,通常都可以按照 背景介绍(埋伏笔) -> 问题与挑战(冲突设置)-> 解决方案(权衡与取舍) -> 效果(点燃一下激情) -> 总结(听众受益点)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演绎。
要学会讲好故事,好的故事不仅能更好的呈现演讲内容,也是观众最容易产生共情的依托点。
要有突出的金句,金句是内容部分的MVP,也是演讲者最核心的观点,往往可以在观众脑中产生爆点。
ECS使用了非常多的预警平台,从基础监控、业务监控、到中间件监控,xxx。(背景介绍)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每天预警数量在4w+,由于体量大,跨团队,平台多,预警难以收敛。(讲冲突)
举个例子,RDS down没有预警,导致故障定位以及回复时间长。(讲故事)
我们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两种方案:A:xxxxB:xxxx最终基于xxx的考虑,选择了方案A。(讲trade-off)通过xxx的持续治理,我们的预警量从每天4.5w+降到每天2k左右,收敛95%。(讲效果)
通过这个例子,我推荐的预警体系是什么样的?xxxx(总结)
预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核心打法是“预警四化建设”。标准化->持续收敛,数据化->持续赋能,自动化->解放人力,智能化->应对大规模服务预警。(勉强算金句)
整体内容回顾,从what->why->how->future 通过概述的方式花一分钟时间将演讲主线串联一下。
突出主题重点,此处一定要Highlight出来重点,一定是你最希望观众记住的点。
今天主要分享的是弹性计算在业务研发团队SRE落地的一些实践,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了弹性计算的产品和业务背景,从组织视角,业务规模以及业务发展三个视角向大家解释了我们建设SRE的背景。然后,我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在业务团队从0开始落地SRE的一些打法,包括打基础,建立标准,建设自动化平台,做运营和赋能等,最后我向大家从ECS SRE的发展视角,粗浅的介绍了我对SRE发展以及未来的一些展望,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更多的沟通,最后再次谢谢大家的聆听。(演讲回顾)
最后我想特别和大家分享的是SRE精髓:赋能和自动化。(强调核心思想)
刻意练习
熟悉稿子,通过反复的模拟持续强化对演讲稿的熟悉程度,尤其是前五分钟,要做到倒背如流。
控制节奏,通过PPT自带的计时功能,与前文演讲稿准备环节每个部分规划的时间做对比,不断打磨,锻炼自己的节奏控制能力。(因为技术演讲通常没有人会中途打断,整体节奏都是由演讲者自己控制的。以笔者自己本次演讲为例,自我练习阶段平均演讲时间在35分钟,实际现场演讲时间也基本是一致的)
练习姿态,主要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轻松的姿势,针对普通演讲,通常现场会手持话筒和遥控器,自己简单练习一下站姿和手势即可。
正式演讲
前熟悉会场,陌生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恐惧情绪,提前熟悉演讲环境有助于减轻紧张情绪。
提前到达会场,一定要早于自己的演讲时间一个小时,用于近距离熟悉环境。
轻装无压上阵,我只带了一只手机,身轻即神清。
不要喝太多水,不要问我为什么,不想说话。
语速不要太快,正常语速完成开场五分钟。
动作不要夸张,仪态要自然。
目光要坚定,目光的坚定源于内心的坚定(认可自己分享内容的价值),所谓心中有爱,眼里才有光。
控制节奏,不要超时(通常现场会有工作人员提醒,也可以通过手表、手环等做自我提醒)。
不要害怕失误,要意识到通常90%的失误只有演讲者自己能感知到,观众是无感的。
语速快&语调高表示激动、愤怒。
语速慢&语调低代表悲伤、真诚。
语速慢&语调高代表强调、权威。
语速快&语调低表示内容的过渡。
停顿,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最自然的姿态,不要做作。
目光要坚定,勇敢的面对台下观众眼神(和满屋子“大白菜”对视有啥紧张的?)。
想象自己是一个灯塔,缓慢扫视全场,可以和局部有眼神交流。
“切西瓜”的手势,这个是看文章推荐的,拿话筒的场景就不适用了。
回答提问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先理解别人,而不是急于应答。我们通常习惯于将重心落在思考如何应答上,也就是站在自我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转向先理解别人(也就是读懂需求啊),效果会更好。
关注对方情绪变化,适当给予反馈,让对方感到重视。比如当观众提问的时候,演讲者应该尽可能的给予眼神或者手势等反馈,让观众感受到,你确实是在认真听我说。
尽量不要打断别人,等对方话落后,确认是否陈述完成。通常来说,如果不是提问者在宣扬反动主义,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在别人提问的时候插嘴呢?
语言给予肯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演讲者可以在问题达成共识后,接着肯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肢体语言反馈,通过眼神或者手势。这个可能在双方近距离情况下效果比较好,比如眼神赞同和近距离轻拍对方肩膀等,远距离情况,提问者也许很难看穿你小眼睛里的蕴含的眼神。
回答问题要简洁,直击要点,避免长篇大论。抓重点,直接回答问题,不要绕弯子。(个人觉得有话直说是最简单高效的沟通方式)
注意措辞的逻辑性,避免“语无伦次”的回答。回答问题可以慢,给自己留出思考以及语言组织的时间,表达上要能体现基本的逻辑关系,比如第一点,第二点 ...,或者 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
接受不同的声音,尊重每一个提问者。还是回到演讲者的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是来分享的,而不是来建立权威的,那么面对提问者对演讲内容的质疑,甚至反对,你依然会淡然处之。
尊重平等,认识到演讲者和观众地位是平等的,大家其实是“同学”关系。
开放谦虚,求同存异的态度,欣赏和学习的心态来面对差异文化。
宠辱不惊,中和是最好的状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因外物而动摇。
坦诚真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可佯装。
首先,坦诚的表达自己对问题涉及的领域是认知不够的,并表示歉意(相信观众不会欺负“弱者”吧)。
然后,简短的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给出一个你认为合理的方向或者建议,给到提问者供其参考。
以点破面,当对方提出问题scope很大导致你无法回答的场景,可以尝试选取一个切入点来回答。
转移问题,可以根据问题相关性,尝试转移到自己熟悉的相关问题,当然这个尺度不好把握。
引导沟通,引导提问者这线下沟通,可以尝试和提问者沟通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并引导线下沟通。
寻求帮助,如果在场的有你认识或者了解的领域专家比你在该问题上更有发言权,可以寻求帮助。
写在最后
或是邮件反馈可也:
askdama[AT]googlegroups.com
订阅 substack 体验古早写作:
关注公众号, 持续获得相关各种嗯哼: